香港高等法院在2025年9月16日作出历史性判决配资炒股平台 配开网,对创始人许家印的全球资产实施接管,并冻结其名下逾77亿美元资产。
这场判决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是法院裁定将其通过离岸信托持有的资产一并纳入接管范围,彻底击碎了“海外信托绝对安全”的幻想。
曾经,离岸信托被中国富豪们视为资产保护的“诺亚方舟”,而今这艘方舟却在法律的洪流中倾覆。随着许家印海外信托被击穿,77亿美元“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大波富豪也将彻夜难眠。
01
2.4万亿债务和被安排的离岸信托
恒大集团的没落是中国企业史上最迅猛的坠落之一。
2009年,恒大以705亿港元市值登顶内地房企港股龙头;巅峰时期,2019年、2020年销售额更是分别攀升至6010.6亿元、7232.5亿元。
然而,这个曾经的“宇宙房企”在2025年8月25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结束了16年的上市历程。
2024年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揭示了恒大财务造假的内幕:2019年至2020年,恒大地产累计虚增收入5641.46亿元,虚增利润920.11亿元。
截至2023年6月,中国恒大总负债高达2.39万亿元,总资产仅1.74万亿元,净资产为-6442亿元,深陷资不抵债的境地。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恒大地产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3592亿元,逾期商票累计约1910亿元。
一边是恒大留下的巨额债务深渊,一边却是许家印为家人精心安排的海外家族信托。
根据公开报道,许家印在恒大暴雷前就为子女设立了23亿美元的家族信托基金,受益人是他的两个儿子。该信托设计精密,儿子们只能获取利息,不能支配本金,实现了所谓的“债务隔离”。
与此同时,许家印前妻丁玉梅也被曝在全球拥有多处豪宅。她在2022年通过离岸公司斥资4.6亿元人民币购入伦敦高端住宅项目“泰晤士城”的33套公寓,还在伦敦、加拿大等地拥有价值超过2.85亿美元的物业。
与许家印家族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大留下的烂摊子。
恒大退市后,600万业主的房子陷入烂尾困境。许多业主已经支付了首付并继续偿还贷款,但房子却停工多年。有的楼盘地基刚打好就烂尾,有的封顶后没钱装修。
普通投资者的血汗钱血本无归。根据香港高等法院2025年4月裁决,仅法定债权人可参与清算监督,股东及金融产品投资者被排除在外。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法定债权人最高预计仅能收回9.34%本金。
近万家上下游企业被拖入债务链,金融机构对恒大集团的贷款总额约为4000亿元,面临巨额坏账风险。
02
离岸信托被击穿的根本原因
恒大帝国的崩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24年1月,中国恒大被香港高等法院判令清盘,黄咏诗和杜艾迪被委任为清盘人。
随后,2024年3月,中国恒大诉请追索许家印、夏海钧、潘大荣等人2017至2020年的工资奖金分红等约60亿美元。
清盘人于2025年4月向法庭提出申请,要求委任他们作为许家印全部资产的接管人。这一请求在9月16日得到了香港高等法院的支持。
在法庭上,许家印的律师提出异议,称“任命接管人过于严厉,因为它会干涉许的私人事务”。但法官明确表示:“我不接受这一主张”。
法院最终判令由清盘人黄咏诗、杜艾迪作为接管人,接管许家印的资产,包括他名下的财产和资产,以及他控制的公司。
许家印海外信托被香港法院“穿透”并纳入接管范围,核心原因并非信托工具本身失效,而是基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律原则:信托不能作为欺诈债权人的工具。主要原因如下:
1、欺诈性转移原则
这是本案裁决的法律基石,该原则的核心是:任何旨在损害、延迟或欺骗现有或潜在债权人的资产转移行为,均属无效,法院有权撤销。
设立或注入资产的“时间点”是关键。法院会审查将资产注入信托时,委托人的财务状况。如果在那时,委托人已经资不抵债或濒临资不抵债,或者注入资产后导致其无力偿还已知债务,那么该转移行为就被视为具有“欺诈债权人”的意图。
在本案中,法院认定恒大早在2017年就已开始系统性财务造假,并在此之后仍进行巨额分红。许家印作为实际控制人,对此知情且主导。
因此,法院很可能认定,他在此后将个人资产注入信托的行为发生时,主观上明知公司债务危机即将爆发。
2、技术性离婚与信托安排的关联性
报道中提到,许家印与丁玉梅的离婚及资产转移安排,与信托计划很可能是同一套“资产保护策略”的不同步骤。
法院通过调查认定其离婚“缺乏真实情感破裂基础,具有显著避债动机”,这一认定极大地强化了“欺诈意图”的证据链。
如果连婚姻关系都可以被用作工具,那么其将资产转移至信托的行为就更难被认定为善意、合法的财产规划。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法院运用“穿透式”审查,揭开了信托的合法面纱,直指其本质。
尽管报道未披露信托契约的具体条款,但此类为富豪设立的信托通常可能保留过多权力,如投资决策权、撤销权、变更受益人权等。
如果许家印作为委托人,实际上仍能像控制个人银行账户一样控制信托资产,那么法院很可能认定该信托是“虚假信托”或“委托人的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在法律上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其资产被视为委托人的事实资产,因此必须用于清偿委托人的债务。
法律永远尊重合法信托的价值
从河南农村穷小子,到中国首富,再到资产被接管,许家印的人生,是一场被贪念吞噬的悲剧。
他以为离岸信托能给子女“永久饭票”,以为离岸架构能藏住资产,以为技术性离婚能规避债务,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忘了最基本的道理:当信托被用于非法目的,当资产转移旨在欺诈债权人,再精巧的结构也难逃被穿透的命运。
许家印的案例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离岸信托的真实面貌——它既不是资产保护的“万能钥匙”,也不是法律约束的“逃脱工具”。
香港法院的判决向全球富豪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法律永远尊重合法信托的价值,但绝不会容忍其被滥用为欺诈工具。
对恒大的投资者、供应商来说,77亿美元或许不够弥补损失,但这场结局至少证明: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而对所有设置离岸信托的富豪而言,这更是一堂课:真正的“安全”,从不是靠钻法律空子、转移资产,而是靠光明正大的努力——毕竟,靠违法得来的财富,终究会连本带利还回去。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对任何因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点赞、在看、分享吧~
尊富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